
舞钢是一个新兴的现代化工业生态旅游城市,以铁而建因钢而兴。2000多年前,这里便是冶铁重地。2010年,舞钢市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冶铁文化之都”,在舞钢诸多的“之最”和“第一”中,唯有舞钢市中国冶铁文化博物馆是由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是全国唯一一家以冶铁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舞钢市博物馆隶属河南省舞钢市文化广电局,系公益性质的政府博物馆,承担本市文化遗产研究及推广展示的职责。
为更好开展“中国冶铁文化之都”的建设,根据舞钢市的要求,本展览大纲拟以生铁冶炼和生铁制钢技术这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历程中具有典型意义、实物遗存相对丰富的领域为切入点,紧密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利用图片、模型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推出中国冶铁文化发明创造专题展览,进一步向社会大众进行科普宣传。与此同时,在展览中充分体现舞钢人民的创造与发明,以起到振奋群众精神、促进社会建设的作用。
钢铁材料的广泛使用是中国古代经济发达、文化进步和社会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影响了中国农业和人口分布、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统一、国家的巩固、保证文明的连续性创造了经济基础。战国时期开始的生铁技术的东传,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经济、军事、文化和科学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更替与进步,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约在10世纪或更早时间生铁技术传到欧洲,促进了中世纪后期欧洲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对世界文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冶铁文化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中国古代钢铁冶炼技术为主题,全面地揭示这一重大发明的真实面貌,认识其发展规律,展示其发展历程。在陈列方法上,在重点展示世界和中国古代钢铁冶炼技术的同时,重视舞钢历史上与现代钢铁技术的传承,冶铁遗址、冶铁文化与地域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中国冶铁技术史上的地位,力求体现当前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科学展示中国冶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科学价值。
本展览观众群体分析:最重要的观众是舞钢市民和中小学生;其次是到舞钢的旅游群体;第三是到舞钢考察的专家学者。争取建成中小学生的第二教学课堂和实习基地、县情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根据这一情况,本展览将在借鉴国内外专题博物馆展览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钢铁技术的特点,根据舞钢市的文化建设的文化发展情况,以及舞钢市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情况,借鉴图片、复原模型、三维动漫等手段,结合出土实物标本布置本展览,将本博物馆打造成一个高水平的专题博物馆。
舞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冶铁文化建设,前期政府的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创造了多种有助于弘扬冶铁文化传承场所与形式,是本次成功举办本展览的首要基础条件。
中国古代冶铁技术研究为展览奠定了学术基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李京华等先生在此区域内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发掘,并发表《舞阳钢区古冶铁遗址》《舞阳工区圪垱赵等古冶铁遗址》《古西平冶铁遗址再探讨》《河南战国时代冶铁遗址调查与研究》等多篇论文。自2009年开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又多次对这十处冶铁遗址进行实地调查。共计采集炉渣、矿石和积铁块等冶炼相关样品百余件并展开实验室检测分析。此外,使用GPS、激光测距仪等采集了遗址的地理坐标、遗址面积、河流坡降等空间信息,并收集到两市县全要素地形图、土壤分布图、矿产资源分布图以及遥感像片等图形影响资料,现已基本完成资料的整合工作。该项工作的完成,将为深入了解舞钢乃至中国古代的冶铁文化提供资料。
总之,在舞钢举办中国冶铁文化展览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多种优势,相信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舞钢市以铁而建,因钢而兴。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铁矿石储量巨大,是全国十大铁矿区之一,已探明储量6.6亿吨,矿石品位20.78-44.13%。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该地区的先民在此进行冶铁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2000多年前,这里便是冶铁重地。在舞钢境内已发现石门郭、铁山庙、沟头赵、许沟、圪垱赵和翟庄等六处冶铁遗址,作为冶铁遗址群已被批准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舞钢市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冶铁文化之都”,在此基础上,舞钢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中国(舞钢)冶铁文化博物馆。
舞钢市博物馆创建于2009年,位于垭口温州路文化大楼裙楼一楼二楼,所属国有文物部门,隶属舞钢市文化广电局,博物馆类型属自然科技类,馆舍建筑类型属当代建筑,占地面积15921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现馆藏总量1457件(套)。
博物馆展览分历史炉光、平舞会战、腾飞舞钢三部分,以中国冶铁文化为主干,以舞钢市冶铁文化为凸点,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手段充分展示了中国冶铁文明史。同时,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增强参与性、趣味性、互动性,兼顾学术研究,努力使中国(舞钢)冶铁文化博物馆成为冶铁文化科普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成为中国冶铁文化研究中心。
1.第一单元:历史炉光(远古-清历史文化、冶铁文化)。本单元分成物华天宝、源远流长、冶铁技艺、冶铁文化四个专题。展示舞钢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冶铁历史文化风貌,并以此为基础展示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突出展现舞钢在中国冶铁史上的重要地位。
2.第二单元:平舞会战(建国初期-舞钢建市成就)。本单元分成钢城肇始、平舞会战、钢城初现三个专题,主要通过将以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现舞钢现代冶铁业的发展,包括舞钢的原始地貌、工程图纸、会战资料、典型代表人物的图片、遗物等等,展现现代舞钢人的精神。
3.第三单元:腾飞舞钢(舞钢建市20年来成就展)。充分利用最具舞钢特色的图片和实物,展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腾飞。突出展示舞钢市委市政府确立坚持“生态建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和谐兴市”理念,完成“实现城乡一体,打造中原明珠”目标的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重点建设成就。
中国冶铁文化博物馆位于舞钢市文化中心大楼的一楼和二楼,共一个门厅、两个主展厅和一个休息厅。门厅位于博物馆一楼入口处,约95平米;一楼展厅610平米,二楼展厅365平米,休息厅位于门厅二楼,约60平米。目前的总展线为门厅——一楼展厅——二楼展厅-休息厅。
与内容设计相呼应,结合各单元的实物特点,注重展览的可视性与总体效果。考虑到目前馆藏实物实际情况,展览中多采用图片、模型、沙盘、复原场景和动画片等作为支撑平台,建立文化信息板块,以期生动形象地诠释冶铁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在充分体现门厅使用功能的基础上,采用浅浮雕和绘画相结合的手法,选取最具表现力的冶铁文化元素,以简洁明快、引人联想的方式,着力渲染、营造序厅中的冶铁文化氛围。基本构想是在墙壁上以浅浮雕的形式,展示西平酒店冶铁竖炉、鲁山望城岗冶铁遗址、龙渊湛泸宝剑、舞钢铁矿和舞钢轧钢厂的标志等,表现冶铁技术的典型图像学特征。
此外,在门厅适当位置摆放服务台、资料架、触摸屏(博物馆概况介绍)等观众导览和服务设施设备。
展线设计:
具体展陈设计方案:
一楼展厅主要展示第一单元“舞钢历史的炉光”前三组内容:分别为物华天宝、源远流长和冶铁技艺。
“历史炉光”题目及前言放在隔断后的西壁北侧区域。
展厅西壁北部区域设置多媒体沙盘,展示舞钢的资源条件(土壤、森林、河流、矿产)、古代遗迹(古代遗址、墓葬等,特别是冶铁遗址)、古今交通路线及出土文物情况,具体内容详见方案设计。
沙盘前后展柜放置有关舞钢历史的文物。
铁的介绍的图板和展品,包括:铁的化学特性;铁矿的种类、分布与开采;古代冶铁技术的内容。展柜和图板前设置可触摸展柜展示矿石、炉渣、铁板、铁锭和陶范标本和相关信息。这部分内容可采用灵活的展示方式进行设计。
古代采矿矿洞、制范复原和烘范窑等模型,以及互动区可按照3.3节安排。
西北角设置冶铁竖炉复原模型。
沿楼梯上行俯视冶铁竖炉。
将展厅分成3部分,各占三分之一的空间,分别布置第一单元的四五组、二、三单元的展示内容。
第一单元第四组冶铁文化。展示冶铁技术在生产、军事等方面的应用。第一单元第五组冶铁交流。单元展示古代钢铁技术的交流与传播,重点突出古代中国钢铁技术对外的传播,也应展示工业革命以后中国传统钢铁工业衰落的事实,以及西方钢铁技术向中国的传播过程等,引导观众反思落后的原因,激励创新精神。
第二单元:平舞会战(建国初期-舞钢建市前):以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现舞钢现代冶铁业的发展,包括舞钢的原始地貌、工程图纸、会战资料、典型代表人物的图片、遗物等等,展现现代舞钢人的精神。
第三单元:腾飞舞钢(1991年舞钢建市以后):出土展示舞钢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成就,以及发展蓝图。
设置座椅和多媒体播放器,展示世界各地有关钢铁的纪录片等。
各主题区重点多媒体展项:
展厅主题及位置 | 主题展项名称 |
前言 | “钢铁矩阵”——数控机械像素点阵 |
第一单元:历史炉光 | “古代冶金”小剧场 |
“冶金宝鉴”——全息信息屏幕 | |
第二单元:平舞会战 | “历历在目”——虚拟报纸阅读 |
第三单元:腾飞舞钢 | “钢城新貌望远镜”——虚实结合影像系统 |
展厅主题及位置
主题展项名称
前言
“钢铁矩阵”——数控机械像素点阵
第一单元:历史炉光
“古代冶金”小剧场
“冶金宝鉴”——全息信息屏幕
第二单元:平舞会战
“历历在目”——虚拟报纸阅读
第三单元:腾飞舞钢
“钢城新貌望远镜”——虚实结合影像系统
第一组——物华天宝
舞钢雄奇壮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样的物产资源,使美丽的家园充满着诗情画意和盎然生机,有 “北国小江南”之誉。舞钢地表形态复杂,基本可分为平原、丘陵岗地、山区三种。地势呈西北、东南高,东北、西南低态势。境内河网密布、石漫滩和田岗水库若两颗璀璨明珠镶嵌其中。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这片土地蕴含的又一珍宝,也是冶铁文化发展传承的物质基础。
舞钢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铁矿石储量巨大,是全国十大铁矿区之一。矿产地主要分布在北部低山以及山前平原一带。大型矿床包括铁山庙、铁古坑、经山寺等;熔剂灰岩、白云岩、硅石、石墨等冶金辅助原料资源丰富。这是该地区冶铁活动的物质基础。
矿石标本由舞钢公司、铁矿提供,观众可直接接触,应附介绍性文字,岩石和矿物包括: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石灰石、石墨、磷灰石、长石、白云岩、硅石、蛇纹岩等。
【赤铁矿】
矿物名称:赤铁矿(Hematite)
化学成分:Fe2O3
晶系:三方晶系
晶形:单晶常呈板状,集合体通常呈片状、鳞片状、肾状、鲕状、块状或土状等
颜色:红褐色,钢灰至铁黑色;条痕为樱红色
光泽:金属至半金属光泽
摩氏硬度:5.5-6.5
相对密度:5.0-5.3 g/cm3
用途:重要的铁矿石矿物之一;可以药用。
【磁铁矿】
矿物名称:磁铁矿(Magnetite)
化学成分:Fe3O4
晶系:等轴晶系
晶形:单晶呈八面体、十二面体,晶面有条纹;多为粒块状集合体
颜色:铁黑色,或具暗蓝靛色;条痕黑色
光泽:半金属光泽
摩氏硬度:5.5-6.5
密度:5.16-5.18g/cm3
其他:具强磁性。性脆。无臭,无味。常产于岩浆岩、变质岩中。海滨沙中也常存在。
用途:最重要和最常见的铁矿石矿物;可以药用。
第二组——源远流长
舞钢市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在舞钢境内发现古代遗址300多处,古墓葬80多处,古建筑50多处,古石刻200多通,如庙街恐龙化石区、赵案庄遗址、柏国故城遗址、楚长城遗址、石门郭等冶铁遗址、东汉司空韩棱墓等等。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增添了自然山水的美好风光,留下了精美的文物,创造了人类的文明史。
舞钢市西周时期为柏国,系柏皇氏后裔封地。《左传·鲁僖公五年》载:“江黄道柏,方睦于齐”,这是迄今发现的柏国历史最早记载。《后汉书·郡国志》:“汝南郡,西平。有铁。有柏亭,故柏国。”柏国故城在今伊集镇谢古洞村一带,南至谢山北麓,北至郭庄,东至清凉寺,西至田岗水库中央,面积约2平方公里。城内遍布板瓦、筒瓦碎片,曾发现陶片、砖瓦、铜鼎、铜剑和铜箭头等,并在古城北部城墙发现有明显的夯土层。
舞钢西周-春秋时属于柏国,后被楚国兼并;战国时期属于韩国,称为“合伯(又作合膊)”,与西南方向的楚隔长城而望;秦时属陈郡;西汉时分属西平、舞阳;北魏时改属西舞县;唐代属舞阳县,以后历代相沿。
山西曲沃曲村晋侯墓地M64出土柏国青铜甗,国内唯一一件反映柏国历史的铜器。(北京大学发掘,现藏山西博物院,可联系北京大学和山西博物院拍摄照片)
2009年舞钢市平岭长城的考古发掘,首次利用具有科学发掘出土层位的遗物,断定了楚长城的年代,摸清了楚长城的结构、建造程序及筑法等,出土了东周时期的遗物有铜镞1枚、铁镂铧3件、石镰1件和少量陶片。认定舞钢市平岭长城即是古文献中记载的楚长城,对于推动楚长城研究乃至楚文化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韩棱墓:韩棱(公元41-98年),字伯师,颍川舞阳(今舞钢市庙街乡大韩庄)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韩棱一生砥砺志向,为人刚正不阿,从郡功曹逐步升至尚书令,总览全国政务。章帝曾赐他龙渊宝剑,世称渊德公。死后葬于故乡。韩棱墓冢占地十余亩,墓高约8米,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40米,保存完好。墓前东侧立青石墓碑,墓碑宽约0.8米,高约1.2米,上刻“东汉司空韩棱墓”。
玉石器:
石器是中国史前文化中重要的遗物之一,大量石质生产工具广泛应用于农业、原始手工业、渔猎和日常生活,其中“石之美者”渐渐分离出来,被磨制成装饰品和贵重礼器,用做祭祀用品或陪葬品等,形成独特的玉石文化。玉石的开采与使用是冶金技术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舞钢出土了一些仰韶和龙山时期的石斧、石刀、石锛、石箭头等遗物,形制规整,制作精细。
陶瓷器:
一万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发明了陶器。随着窑炉和高温技术的不断进步,陶器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并发明了瓷器。而金属冶炼所涉及的冶炼炉和高温技术也是建立在陶瓷烧造技术之基础上的。舞钢市出土了包括新石器时代、战国及汉代的陶质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器物,以及少量瓷器。
代表性展品及编号:
0059四系大瓷坛,元代,高55cm,重23公斤,舞钢市博物馆藏。
0060黑釉双耳罐,唐代,高18cm,重2公斤,舞钢市博物馆藏。
0062黄釉三系罐,唐代,29*20cm,重2750g,舞钢市博物馆藏。
0064小口牛腿瓶,元代,40*15cm,2500g,舞钢市博物馆藏。
参014瓷花瓶,民国,25*58cm,舞钢市博物馆藏。
参015建瓷花瓶,一对,清朝,23*10cm,舞钢市博物馆藏。
处001青瓷花瓶,明,高42cm,舞钢市博物馆藏。
处010黑瓷花瓶,明,高32cm,舞钢市博物馆藏。
处017瓷花瓶,明,高60cm,舞钢市博物馆藏。
处018陶瓶,汉代,30*25cm,舞钢市博物馆藏。
0084陶瓶,汉代,高20cm,舞钢市博物馆藏。
0041灰陶圆底罐,战国,32*25cm,舞钢市博物馆藏。
铜器
西周时期,青铜器模范铸造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古代工匠可以铸造各种器形精美,装饰繁复的青铜器。东周时期,青铜器生产的地方特色变得鲜明,分铸和焊接技术得以充分发展,青铜器的生产效率有了长足的进步。青铜冶铸技术是中国古代生铁冶炼技术产生的直接动因。舞钢市出土各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包括兵器、乐器和铜镜等生活用具,反映了先民当时的生活情况。
0001变形兽纹铜镜1面。唐代,直径11.5cm,八台镇大马庄村遗址出土,舞钢市博物馆藏。
0003带柄婴戏纹铜镜1面。唐代,直径9cm,八台镇大马庄村遗址出土,舞钢市博物馆藏。
0004福寿安菱花铜镜1面。宋代,直径13cm,八台镇大马庄村遗址出土舞钢市博物馆藏。
舞钢市博物馆收藏的刀币、五铢钱、大泉五十、开元通宝、宋代压胜花钱、太平通宝、咸平通宝等。(馆藏号:0030-0040)
佛造像
舞钢地处柏国故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沟通南北佛教文化的重要地区;在隋唐时期,此地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其影响承接中原风格而及于四方。现保留的安寨关帝庙始建于北魏年间,发现的北齐时代的铜质造像,出土的仿唐石佛头像,及至明清时代的铜石造像,都显示出此地铁器时代佛教文化的绵延悠久。
第三组——冶铁技艺
在春秋战国时期,舞钢就以生产利剑闻名,相传龙泉、合伯、太阿、工布等宝剑均产于此。境内有冶铁遗址数处,汉、宋、明等历代在此设置铁官,主持冶铁事宜。舞钢,古以铁而兴,冶铁文化源远流长,冶铁技术在中国和世界冶铁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冶铁记忆赋予了舞钢独特的文化与历史。
【生铁生产的物理化学原理】
生铁冶炼是指将铁矿石和含碳物质(木炭、煤或焦)在高温下加热,使铁矿石还原成液态铁的冶金过程。在加热过程中,固态C与O2 的燃烧产物CO将铁矿石还原得到铁,由于其能吸收碳,致铁熔点降低。当含碳量达到4.3%时,熔点降为1146℃。在这种条件下,炉温就可使铁熔化,从而得到了液态生铁。
【模范】
在铸造工艺中,“模”是指用于制范的原型,“范”是指依照模型的形状和纹饰翻制出来用于铸造器具的铸型,“模”与“范”决定了金属器的形状。因此,“模范”一词指同类中最完美的事物,后来引申为值得仿效的人或物。
【陶范铸造技术】
陶范材料由多种原料配置而成,经特定工艺处理后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制范技术有复合范与印模块范拼合、纹饰和铭文的刻制与翻印、泥芯支钉及芯撑应用、刮板制范等多项工艺,浑铸、分铸、铸接、铸焊等为陶范铸造技术的主要手段,又配之以精湛的熔炼术,举世闻名的商周青铜器和生铁器具才得以出现。
【制范材料】
以原生土为原料,加细砂提高耐火度,加熟料(使用过的陶范粉等)控制收缩性,加植物纤维和草木灰为增强透气性,经充分混合和加水练泥、陈腐,便能得到雕塑性能和铸造性能俱佳的制范材料。
冶铁遗址
舞钢自古为冶铁重地。自汉开始,历代王朝在这里设置铁官,主持冶铁事宜。目前已在舞钢发现石门郭、铁山庙、沟头赵、尖山、许沟、圪垱赵和翟庄等七处战国至汉代冶铁遗址,相传龙泉、合伯等宝剑亦产于此,是全国年代最早、技术最先进的冶铁遗址之一。
遗址名 | 地点 | 性质 | 时代 | 面积(万平方米) | 鉴定矿源 |
杨庄 | 西平酒店 | 冶炼 | 战国至汉 | 375 | |
赵庄 | 西平芦庙 | 冶炼 | 战国至晋 | 35 | |
合庄 | 西平芦庙 | 冶炼 | 战国至汉 | 1.14 | |
许沟 | 舞钢尹集 | 冶炼 | 战国至汉 | 0.15 | 铁山庙 |
沟头赵 | 舞钢武功 | 冶炼 | 战国至汉 | 0.45 | |
翟庄 | 舞钢杨庄 | 冶炼 | 战国 | 2.6 | 尖山 |
圪垱赵 | 舞钢尚店 | 冶炼、炒钢 | 战国 | 2 | 尖山、其他 |
尖山 | 舞钢杨庄 | 采矿 | 战国至汉 | 0.06 | |
铁山庙 | 舞钢铁山 | 采矿、冶炼 | 战国 | 4 | |
石门郭 | 舞钢市 | 选矿、炒钢 | 战国至汉 | 1 | 铁山庙 |
遗址名
地点
性质
时代
面积(万平方米)
鉴定矿源
杨庄
西平酒店
冶炼
战国至汉
375
赵庄
西平芦庙
冶炼
战国至晋
35
合庄
西平芦庙
冶炼
战国至汉
1.14
许沟
舞钢尹集
冶炼
战国至汉
0.15
铁山庙
沟头赵
舞钢武功
冶炼
战国至汉
0.45
翟庄
舞钢杨庄
冶炼
战国
2.6
尖山
圪垱赵
舞钢尚店
冶炼、炒钢
战国
2
尖山、其他
尖山
舞钢杨庄
采矿
战国至汉
0.06
铁山庙
舞钢铁山
采矿、冶炼
战国
4
石门郭
舞钢市
选矿、炒钢
战国至汉
1
铁山庙
铁矿开采
发达的矿石开采和冶炼是钢铁技术的基础。商周古铜矿冶遗址已发现多处,当时已能有效地解决探矿、采矿、选矿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春秋时期,先人已能开采铁矿石进行冶铁活动。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所载产铁之山就有34处,其中位置可考的,在河南省的即有6处,其中两处位于南阳盆地地区。舞钢铁山庙、尖山等铁矿遗址早自战国时期已被开采,多为赤铁矿。
【尖山采矿遗址】
尖山采矿遗址位于舞钢市杨庄乡柏庄村尖山脚下。遗址保护范围内有一直径约5米,深约2米的大坑,挖掘时代不明。调查中发现有较多高品位铁矿石,以及少量战国到汉代素面陶片,但未发现炉渣样品。据此,可大致推测该遗址应为战国到汉代的采矿遗址。
【展品】采矿石器,铁锤、铁钎、竹篓、簸箕、矿洞内出土陶器,以及选好的矿石等。
【采矿复原场景设计说明】
拟在展厅东南角设置铁矿开采的复原场景,复原时可参照湖北黄石博物馆的关于铜绿山采矿遗址的复原情况,应表现出矿脉、采矿坑道、支护情况、坑道内的排水、照明、排风设施等。
冶铁燃料
古人多采用栎木等烧制的木炭进行冶铁生产。用煤炼铁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河水》,自宋代开始普遍使用煤来冶炼生铁。为克服用煤炼铁杂质多,铁器性能下降这一问题,自明代开始用焦炭炼铁。经分析,舞钢、西平地区战国-汉代冶铁遗址所用燃料为木炭。
【展品】
冶铁遗址采集的木炭(鲁山望城岗冶铁遗址采集)
积铁块中的木炭痕迹(可在鲁山望城岗冶铁、黄楝树遗址采集)
煤块:市场购置。
焦炭:市场购置。
冶铁竖炉
冶铜技术的进步为冶铁术的产生积累了经验。战国时期冶铁竖炉较小,西汉出现特大型冶铁竖炉,东汉以后采用截面较小的圆形或长方形的竖炉。宋代冶铁竖炉均采用圆形截面,已经接近现代高炉,具有炉腹角和炉身角,成为两端小,中间大的腰鼓状,是竖炉发展的重大改进。西平酒店冶铁竖炉是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冶铁竖炉。
鼓风设备
鼓风器至迟发明于商周时期,是用牛皮或马皮制成的一种皮囊(橐)。至迟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多橐并联或串联的装置,名为“橐籥”,汉代又称之为“排橐”。东汉初年,南阳太守杜诗经过实际考察,发明了一种利用水力鼓动风箱的工具,即水排。水排的发明是东汉时期冶铁技术的重大创新,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次成功典例。
【冶铁竖炉及鼓风设备复原模型及设计说明】
在一楼展厅西北角楼梯处设置冶铁高炉复原模型。参照李京华先生关于鲁山望城岗冶铁遗址的复原图,以及郑州古荥河一冶铁遗址的复原效果,对西平酒店冶铁竖炉进行复原,包括地势、炉型结构、鼓风设备等。设计人员可赴西平酒店冶铁遗址现场考察。西平县文物管理所藏有部分酒店冶铁竖炉资料,可协商联合展出。
生铁发明
中国是世界发明和使用生铁最早的国家,并明代以前,中国的冶铁技术一直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当鼓风进一步强化,使冶铁炉内的温度达到1100-1200℃以上时,被木炭还原生成的固态铁迅速吸收碳,使铁开始熔化;在达到4.3%的含碳量时,全部在1156℃熔化,得到生铁。生铁技术是中国古代工匠对世界冶金史的重大贡献。舞钢冶铁遗址的初级产品亦为生铁。
【坩埚炼铁】
坩埚炼铁作为一种独特而且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近代的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仍广泛应用,丰富了中国传统炼铁技术体系。其中山西太行山地区用该法制炼的土铁占近代全国土铁的40%。坩埚炼铁炉有两种炉型:一种为方型(晋城坩埚炉);另一种为长方形(山东潍坊坩埚炉)。
【铸造互动体验区】
此单元安排互动环节。根据实物复原的模型,设置操作空间,引导观众动手浇注。
铸铁退火
生铁硬度高、脆性大而不适合锻打。若将生铁铸件在氧化气氛中进行退火,使之脱碳成钢或熟铁制品,则其硬度和韧性可适合多数情况的要求。至迟于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这种将白口铁退火处理的技术,对铁工具、农具的推广使用是技术上的重要原因,对于战国秦汉生产力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百炼成钢
公元前2世纪炒钢的发明,能制作较多的优质铁兵器,还可作为制造百炼钢的原料,优质格斗兵器长剑、环手刀等进一步替代了铜兵器,以适应战术变化的需要。用生铁为原料,入炉熔融,并鼓风搅拌,促使生铁中的碳氧化,炼成熟铁或钢的新工艺,是炼钢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
【展品】
线装《太平经》、《天工开物》书。
杂炼生柔
中国南北朝时期生铁炼钢技术,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灌钢”法的创造。这种冶炼方法,利用生铁的铁液灌入熟铁中,使碳较快地、均匀地渗入,通过控制生铁和熟铁的比例,可以炼成质量较好的钢。文献记载北魏时期已用此法制作刀、镰用具。北京出土的东汉时期铁殳,经检测认为是灌钢产品。
复合钢材
南北朝时期即发明了贴钢和夹钢工艺,是在器具刃口部位夹贴上与本体钢不同的钢材,然后将其锻成器具的一种工艺,它利用不同材料的特性提高了器具的使用性能。在明代锻制工具和兵器的锋刃时,采用了“生铁淋口”的办法,使锋刃有钢组织的表面层。生铁淋口即利用熔化的生铁作为熟铁的渗碳剂,使这种熟铁刀口的表面有一定厚度的生铁熔复层和渗碳层。
水火相济
淬火等热处理技术是获得高质量刀剑的关键工艺。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发明了淬火工艺,秦汉时期,淬火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对钢刀、铜剑的刃部进行局部淬火的技术。一些杰出的刀剑制造专家还注意到了不同性能的刀剑需用不同的水淬火。舞钢历史上关于龙泉剑淬火的传说为中国冶金史增添了传奇色彩。
中国古代在生铁冶炼及制钢技术中有多项突破,钢铁的品种种类、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发展,在世界钢铁技术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古代钢铁冶金工艺在采矿、原料加工、冶炼、铸造、制钢、热处理和锻造技术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钢铁技术体系。舞钢冶铁遗址对这一体系中的建立具有重要贡献。
解放后,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1951年即建起了新中国的治淮第一坝——石漫滩水库大坝;1970年中央又决定在这里兴建特厚钢板厂。舞钢,一座年轻的城市,从无到有,历经险阻,经由数十万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创业和励精图治的拼搏,终崛起于中原腹地,创造了冶铁文化的新辉煌。
第一组——舞钢肇始
1960-70年代,特厚钢板是当时国家制造坦克,军舰等国防建设和高科技发展急需的材料,是中央的战略产业部署中首要发展的钢铁工业项目。1970年8月20日,国家决定在马鞍山北麓、石漫滩水库北岸兴建舞阳特厚钢板厂,成立平舞工程会战指挥部,负责其全面建设任务。
十万大军挥师舞钢,战天斗地、栉风沐雨,在这片古代以冶铁铸剑闻名的土地上,将荒山秃岭变成一座崭新的现代工业旅游城市,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平舞会战精神之歌,为中华冶铁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建厂缘起
1970年8月20日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发出《关于特厚钢板厂建设问题会议纪要》。确定在河南省舞阳县建设特厚钢板厂。中央决定将舞钢工程建设任务作为抢建项目由河南省承建,并要求3年建成。
【展品】《关于特厚钢板厂建设问题会议纪要》的复印稿。
蓝图初绘
1971年2月,由李先念副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会议,确定了舞阳特厚钢板厂建设方针,并选定了各种设备型号和容量。会后,国家计委、国家建委以【1971】1号文件发出通知,正式确定舞阳特厚钢板厂初步设计规模。1972年,由张树芝主持的郑州“七·二九”会议,对舞钢大部分设备进行了安排。舞阳钢铁公司于1973年3月15日正式建立。
【展品】国家计委、国家建委【1971】1号文件复印件。舞钢市博物馆提供。
第二组——平舞会战
1970年8月21日河南省从焦枝铁路会战民兵中,抽调民兵2648名,组建河南省民兵工程团,发起平舞工程会战。10月10日平舞工程会战指挥部在平顶山市开始办公。10月12日自许昌地区抽调63862人组建民兵师,下辖11个民兵团,加上特别组建的女子连、工程技术人员和地方民工,总兵力近8万人。10月20日平舞工程会战民兵师师部驻叶县县城。11月1日平舞工程会战正式开始。时任河南军分区司令员的张树芝被任命为平舞工程会战指挥部指挥长,全面负责舞阳钢铁公司的工程建设。
1971年3月26日,铁古坑露天矿剥离开工;3月29日铁山庙露天矿剥离开工;5月1日平舞铁路建成通车,全长63公里,共完成土石方工程229.7万立方米;平顶山至舞阳小石门11万伏输电线路建成通电;6月1日舞阳特厚板钢铁联合企业轧钢厂破土动工。6月5日舞阳特厚板钢铁联合企业总机修厂破土动工;10月7日八台铁矿赵案庄主井动工;12月25日八台铁矿杨庄风井动工。
1972年7月22日,冶金工业部决定,从齐齐哈尔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和邯郸采矿公司等单位,抽调工人2000人、技术干部1000人,支援平舞工程建设。7月30日轧钢厂主轧机基础浇注完成。1973年4月18日舞阳钢铁公司开始办公。
【张树芝】
张树芝同志1915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192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第十届中央委员,曾任河南省委书记,河南省军区党委副书记、书记。他曾负责河南省工农业生产、国防工业和外事工作,先后领导了焦枝铁路、平舞钢铁工程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和“75、8”抗洪救灾工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多次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2001年12月逝世于郑州。
创业维艰
舞钢创业之初的1975年,即遭遇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洪灾。1975年8月5日至7日,三日平均降雨量1041.5毫米,以致山水猛泻,河道漫溢,水库失控。8日零点20分石漫滩水库垮坝失事,处在下游的田岗水库相继垮坝。武功、枣林2个公社和八台公社东部被洪水淹没,舞钢的生产、生活陷入瘫痪。这场灾难使在建的舞钢遭遇巨大挫折。面对特大洪灾,党和政府紧急动员全区党政军民,全力以赴投入救灾工作。在救灾工作中枣林公社黄庄大队团支部副书记、生产队长黄春喜,为在洪水中抢救社员生命和集体财产英勇献身,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峥嵘乍现
“75.8”洪灾没能阻止舞钢前进的步伐。1976年8月7日,单体自重290吨,高11.64米的第一片4.2米轧机机架,从四川德阳第二重型机器厂安全运达舞钢。1977年8月9日,舞阳钢铁公司轧钢厂11万伏输变电工程一次送电成功。9月9日,舞阳钢铁公司轧钢厂主轧系列单体试车成功。12月31日舞阳钢铁公司4.2米轧机无负荷联动试车成功。
经过建设者们多年披荆斩棘、励精图治的辛勤工作,在1978年9月8日11时20分,4.2米轧机普板系统热试轧终于一次成功。这标志着自“平舞会战”以来多年建设工作的初步完成,舞钢开始为国家“改革开放”阶段的经济、国防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三组——钢城初现
技术立厂
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也感召着舞钢人在新时期建设中扬帆前行。舞钢以高科技、领先技术为立业之基的宗旨从未动摇,80年代的重大技术创新和突破,为国家的经济、工业、国防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979年9月8日,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舞阳钢铁公司轧钢厂4.2米轧机开始试生产。在1989年10月9日的《新闻联播》节目“共和国之最”中舞阳钢铁公司4200毫米厚板轧机被誉为“我国的轧机之王。”
1979年9月22日,舞阳钢铁公司轧钢厂第一块大型无氧铜钢复合板试轧成功。
1980年6月14日,舞阳钢铁公司轧制成功深潜器耐压封头402——S钢板。
1980年10月27日,舞阳钢铁公司轧钢厂4.2米特厚板轧机普板工程竣工。
1981年4月21日,舞阳钢铁公司小型轧钢厂250毫米轧机热负荷试车成功。
1981年7月8日,舞阳钢铁公司的第一批出口钢板运到上海港。
1981年10月11日,超高压锅炉汽包用特厚板在舞阳钢铁公司试轧成功,性能和质量达到和超过西德同类产品的标准。
1982年2月23日,舞阳钢铁公司试制成功不锈钢特厚板。
1982年3月10日,舞钢公司轧钢厂试制成功葛洲坝水利发电机组用不锈钢复合板成品板。
1982年9月16日,大口径特厚板在舞阳钢铁公司试轧成功。
1983年2月25日,河南省冶金建材厅决定,恢复建设舞阳矿山。
1983年6月14日,舞阳钢铁公司生产的7103深潜救生艇耐压壳体用402——S钢板,获1982年重要冶金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4年6月,海上采油平台用抗层状撕裂钢板在舞阳钢铁公司试制成功,制造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抓紧建设舞阳铁矿的通知》:决定将舞阳钢铁公司所属的铁矿作为安阳钢铁公司的矿石基地,由安阳钢铁公司接收管理,定名为安阳钢铁公司舞阳铁矿。
1985年4月9日,舞阳钢铁公司焦化厂煤气发生炉建成,热负荷点火试车成功。
1985年4月15日,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之一海上采油平台用钢板在舞阳钢铁公司试制成功。钢板主要性能达到进口同类产品水平。
1986年6月28日 5时42分(夏令时),舞阳钢铁公司75吨电弧炉炼出第一炉钢,经化验合格。这座电炉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最大电弧炉。
1990年4月24日,舞阳钢铁公司炼钢二期扩建工程破土动工。该项目列为国家1990年基本建设新开工大中型项目计划。
以上重大事件、相关设备技术的照片,工程图,相关新闻报导,由舞钢市博物馆提供。
【展品】舞钢公司、舞阳铁矿能够提供的展示样品或模型。
钢铁兴城
舞钢钢铁工业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同步发展。自1972年3月,河南省平舞工区市政建设处成立。至1973年12月,成立河南省革命委员会舞阳工区办事处,划舞阳县南部6个公社为其辖区,属河南省革命委员会直辖。舞阳工区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域。1977年5月,省革委舞阳工区办事处撤销,划归平顶山市。同年11月,成立平舞工区,后改称舞钢区,成为中国第一个以钢铁企业命名的城市。1979年10月,改属许昌地区。1982年10月,复归平顶山市。
到八十年代中期,舞钢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舞钢由工业区向工业城转变。1987年6月6日,平顶山市确定舞钢以钢铁工业为主导、相应发展建材与地方工业的工业城区。
1990年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给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河南省设立舞钢市的批复》,内称:“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平顶山市舞钢区,设立舞钢市(县级),由省直辖。”河南省人民政府10月11日发出通知,省政府决定,舞钢区改为舞钢市后,实行计划单列,委托平顶山市代管。1990年11月22日,舞钢市成立大会召开。
【单元结语】
舞钢的发展,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通过科研攻坚和自主创新,以多项首创的新技术、新产品,追赶着国际先进水平。
舞钢的建立,在中国钢铁工业建设史上,是前瞻性的战略举措,是我国钢铁工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创新能力的一块丰碑。
舞钢,今以钢而建。自1990年舞钢建市以来,舞钢市始终贯彻科技强市、文化兴市的发展理念,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文化建设、城市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不断追求,为冶铁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寄托着舞钢美好的今天与未来。
第一组:自主创新 科技强市
舞钢20年来积极鼓励自主创新,先后在矿山建设、电磁搅拌炼钢、宽厚板轧制等冶金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多项技术达到或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舞钢的产品在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出关键作用,如三峡水利工程、西气东输、大飞机制造、航空航天工程、奥运工程、世博工程以及国防建设项目中的关键部件的钢材均为舞钢制造。
科技创新
舞钢市拥有众多的中国钢铁之最,我国第一架4.2米宽厚板轧机、我国第一座技术引进的90吨超高功率电炉、我国第一台国产1.9米型板坯连铸机、世界一流水平的100吨超高功率电炉、2.5米大型板坯连铸机、4.1米双机架宽厚板轧机、我国第一台电磁搅拌装置和国内最大的九条钢锭模铸线等造就了舞钢领跑我国宽厚板行业的地位。
利用视频和图片展示舞钢产品在知名建筑、桥梁中的运用,如中央电视台新址、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国贸三期、广州塔、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卢浦大桥、美国旧金山新海湾大桥、朝天门大桥等的视频或图片。利用视频和图片展示舞钢产品在能源安全、空间技术、海洋开发、国防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中的运用,如三峡水电站、德瓦尔号油轮、海上石油开采平台、秦山核电站、镇海石油储备基地、京唐钢铁公司5500立方米高炉、神舟五号发射、主战坦克、盾构机等。
誉满中华 名扬世界
舞钢高质量的产品为舞钢市赢得了众多的荣誉,先后获得“全国知名品牌”、“ 中国市场产品质量用户满意信誉品牌第一品牌”、“河南省出口品牌”、“首届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 奥运会特别荣誉奖”等荣誉称号,舞钢市因此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此外,舞钢还起草制订了《建筑结构用钢板》、《石油天然气输送管线用宽厚钢板》、《厚度方向性能钢板》和《耐磨钢板》等四个国家标准。舞钢的产品也被众多国际机构认可,在国际钢铁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舞钢的各种荣誉证书:“全国知名品牌”、“ 中国市场产品质量用户满意信誉品牌第一品牌”、“河南省出口品牌”、“首届中国钢铁工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 奥运会特别荣誉奖”等荣誉证书和颁发“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的图片。
第二组——多彩城市 文化舞钢
舞钢因铁而兴,因钢得名,钢铁从来都是这座城市的脊梁。建市20年来,舞钢人也在着力描绘这座城市,充分发掘她在自然、历史、文化方面的丰富资源,将城市文明建设推上了一个又一个高峰。中国冶铁文化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绿色生态城市、河南省开放城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这一连串称号是属于几代舞钢人的荣誉,更是舞钢这二十年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展示说明】
本组展示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突出石漫滩水库的建设,舞钢城市文化生活的建设,以及舞钢在这二十年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整个展示将以图片为主,配合视频短片,突出舞钢人在建设自己美好家园,提升自身生活质量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从一个全景的角度展示舞钢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
新的起点
石漫滩水库自建国初兴建到改革开放后重建,凝聚着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心血,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淮河流域人民的关怀。石漫滩水库复建是舞钢市二十年来最重大的建设成就之一,凝聚了千万人的心血。旧的一页已经翻过,75·8惨痛的教训也已长存人们的心中,而现在舞钢人要用双手去创造新的辉煌与希望。
1991年国务院治淮治大会议决定,将石漫滩水库复建列入“八五”治淮重点工程。1992年11月,石漫滩水库复建工程正式奠基,1993年9月石漫滩水库主体工程开工,仅106天后就实现了截流,实现了“当年招标,当年施工,当年截流”这一壮举,1997年12月竣工。
1997年8月石漫滩水库复建工程初验工程质量合格。1998年1月正式验收交接,投入运行。2001年10月石漫滩水库被水利部批准为首批国家水利风景区。今日的石漫滩水库碧波荡漾,风景宜人,每天都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库区同时也是重要的“国家水上运动中心”,2002年5月举办全国春季赛艇锦标赛,2009年4月举办全国青年U-18赛艇锦标赛。
美丽家园
舞钢人在追求科技创新,钢铁兴市的同时也从未忘记要将自己的家乡营造得更加美丽,要将自己的城市建设得更加和谐,要将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品质。在“生态建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和谐兴市”战略指导下,舞钢终成为中原明珠。
【城市建设】
目前舞钢城镇化率达到48.8%。市委、市政府对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的8个乡镇190个行政村进行整合规划,确定了“一城四镇十七个中心社区”的城乡一体的建设格局。截至2009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13.33平方米,用水普及率达88.64%,燃气普及率达32.67%,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7.97台,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达3.59公里/平方公里,污水厂集中处理率达10.60%,生活垃圾处理率21.35%,人均公园绿地达12.1平方米。
【文化建设】
建市20年来,舞钢市文化事业进入了全省提升速度最快的先进县市行列,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队伍持续加强,文艺创作成绩斐然,奏响了人与活动相融、品牌与精品相融、组织与辅导相融、人才与基地相融的文化建设的华彩乐章,特别是“中国冶铁文化之都”的建设,将文化舞钢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舞钢的人,舞钢的魂
舞钢人是勤劳而坚毅的,因为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的是钢城的血液。舞钢人是智慧而谦和的,因为他们的背后上千年华夏文化的积淀。
【曹刚川】
曹刚川于1935年12月生于河南舞钢,1956年7月入党,1954年7月入伍,苏联炮兵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大学学历,上将军衔。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党委书记。
【王铸九】
王铸九(1900一1966),原名鼎,字嶦农,号两石,写意花鸟画家,北京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生于舞阳枣林铁炉王。早年拜齐白石为师,后吸收吴昌硕画法,融齐、吴两家为一炉,自成一家。笔法苍劲雄厚,气势宏伟。作品常以农家作物为题材,笔墨老辣,浑厚华兹,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作有《葫芦》、《石榴图》、《松鹰图》、《葡萄》等。
【王国宏】
1985年王国宏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中国仪仗队从1992年起开始,执行队长和分队队长佩用指挥刀执行任务。王国宏不仅是第一个佩用指挥刀接待外宾的仪仗队执行队长,也是这套持刀礼节的设计者之一,被称为“中华第一刀”。后升为仪仗队副大队长。
【李雪久】
李雪久1980年出生于舞钢,1998年获全国女子冠军赛冠军。1999年获全国锦标赛第三名。1999年获第四届城运会预赛第三名。 2002年11月20日,在第十五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刷新了李成姬刚刚创造的125.5公斤女子53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并为中国队夺得第七枚金牌。
【郭九州】
轧琴传人郭九州。轧琴,又名轧筝,俗名滚琴。据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拉弦乐器。舞钢杨庄乡郭氏家族的祖传轧琴,已历时三百多年,至今还能演奏出美妙的乐曲。郭氏轧琴长60厘米,宽13.5厘米,面、底板均用桐木制作。琴面两端设有岳山,张丝弦10根,弦下施柱。用高粱秆制成擦弦杆,作为琴弓拉奏。2008年6月,郭九洲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结语
舞钢有着绵延的冶铁文化传奇,舞钢又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涌现着创造的源泉,成就了一番辉煌事业!舞钢已有坚实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基础,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她会迸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更加坚定地迈向灿烂的明天,实现历史的跨越,为冶铁文化的内涵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馆基该础设施完善,制度健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保证每周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并负责收集、藏管,保护我市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通过全馆人员的不懈努力,博物馆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少先队活动课校外活动基地”、“平顶山市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基地”、“巾帼文明岗”、“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获“平顶山市第一届文博系统讲解员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奖、团体奖”、“平顶山市文物保护管理先进单位”。
9:00—4:30(周一闭馆)
舞钢市博物馆实行免费参观,参观者持有效证件参观。
河南省舞钢市温州路文化大楼裙楼1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