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情
关闭

毛岸青纪念馆坐落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西大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69平方米,于2008年10月9日落成,并于11月23日开馆。

纪念馆简介

毛岸青纪念馆共设“苦难童年”、“赴苏砺炼”、“荼火日月”、“光彩人生”、“革命家庭”、“老区精神”六个展区,展示出毛岸青同志1947--1948年在克山县参加土改工作的光辉业绩,及其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同时展现以伟人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一家人的伟大历史风范,以及克山县革命老区近些年来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建设纪念馆旨在铭记历史,昭示后人,传承文明,继往开来。该馆的建成,必将对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必将为我们伟大爱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物生平

1924年11月2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的美国教会医院湘雅医院,是毛泽东与其第一位妻子杨开慧的次子。

1927年何键在湖南开始清党,杨开慧带着3个儿子到板仓乡下躲避。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何键捕杀后,毛岸英与毛岸青兄弟被保释出狱。后来寄养在牧师董健吾家中。

1932年寄养在牧师董健吾(其实是地下党员)家中。

1933年中共中央迁往江西瑞金后,经济资助中断,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流落街头,毛岸青曾被上海警员击伤头部,造成精神病。

1936年,在上海流浪5年之久的毛岸英、毛岸青被张学良部下李杜带到巴黎,后来再被中共党组织送到苏联学习,进入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毛岸英主动要求参军上前线,毛岸青积极参加挖战壕、运伤员等支前活动。在苏联留学期间,曾用名杨永寿。

1947年,毛岸青回国,在大连养病。后来由李富春、蔡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遵照父愿参加了黑龙江克山县土地改革试点,时间长达8个月。

1949年7月,毛岸青回到北京,在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任俄文翻译,他翻译出版了10多部马列经典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并发表了十几篇文章。

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结婚。

1967年江青到北京大学万人大会演说,声泪俱下控诉邵华“主动送上门”勾引毛岸青,当时邵华就在台下。

1970年育有一子毛新宇。

2007年3月23日凌晨4:18在北京301医院逝世。

生活概况

长期以来,毛岸青和夫人邵华怀着对父亲毛泽东的深厚感情和对事业的忠诚,先后共同主编了纪念文集《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大型纪实文学丛书《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参与策划摄制了《杨开慧》等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纪念文章。

岸青和邵华有个十六岁的儿子叫毛新宇,小名毛毛,在北京一所中学住读。他喜欢历史,是班上的历史课代表。虽然只有这一个孩子,但邵华对他要求很严格,有时作业没做完,邵华就不让他吃饭,岸青却很溺爱儿子,常站出来袒护地说:“没听说不吃饭就能做出作业来的。”有一次岸青实在没法救儿子了,就跑过去说:“我来帮你做!”两人趴在了一块,邵华又好笑又心痛丈夫,只得让步了。

晚年的毛岸青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祖国统一,拥护改革开放,热心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多次和夫人邵华、儿子毛新宇重走长征路,到革命老区、到工厂、到农村调研,并以多种形式帮助失学儿童,支持创办了多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毛岸青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坚持读书、作词、谱曲。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顽强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他会说一口地道的俄语。在苏联长期的学习和回国后的工作使他养成了用俄语思维问题的习惯。与人交谈时,找不到词就冒出一句俄语来,弄得对方不知所措。这次在京山游览空山洞,县里请他题字,他用流利的俄文写下了“我热爱京山人民。”然后用中文签了自己的名字。

岸青平时在家休息,翻译就成了他的一种消遣,他常翻译点小东西,由刘松林(摘者注:刘是岸英的夫人,岸青的嫂子)负责找资料。不仅如此,他在音乐上也颇有造诣,会作曲,常在家编编曲子,如果出去听一次音乐会,回家他就能在钢琴上把主旋律弹下来。他在家喜欢下象棋,中国象棋他有时下不过妻子邵华,但国际象棋,他在家里所向披靡,谁也不是对手。

毛泽东与毛岸英、毛岸青之间的“鸿雁传书”

为了革命事业,父母四处奔波,毛岸英兄弟从小就过着“吃百家饭、走万里路”的生活。

毛岸英是毛泽东的长子,为杨开慧所生,曾用名杨永福。1922年10月生于长沙,1950年10月牺牲于朝鲜前线。

1922年10月,毛泽东和杨开慧住在湖南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当时,杨开慧怀有身孕,已经足月,却迟迟不见分娩。毛泽东正忙于领导长沙泥木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每天回家很晚。有一天,他见杨开慧愁眉苦脸,就建议她别成天坐在屋里,出去到岳麓山一带转转,或许可以生得快一些。第二天,杨开慧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出去走一走,果然,第三天即10月24日,孩子生了下来。毛泽东抱着这个又白又胖的头生子,高兴极了。正巧,那天是泥木工人大罢工胜利结束的日子,真是双喜临门。“就叫他岸英吧!”毛泽东给孩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

岸英从小就随父母四处奔波,1924年到上海,1925年回韶山,1926年去广州。之后,又赴长沙,奔武汉,直到大革命失败,毛泽东开完八七会议,才秘密把妻子杨开慧、保姆陈玉英(人称孙嫂)和岸英三兄弟送到岳父家———板仓杨宅。毛泽东曾十分感慨地说:“为了革命事业,这些孩子从小就吃百家饭,走万里路啊!”为了组织秋收起义,毛泽东又远离亲人了。此后,整整三年,毛岸英在妈妈的身边读书、成长。

1930年10月24日凌晨,岸英在梦中被枪托撞门声和杂乱的吆喝声惊醒了。他睁开眼爬起来,看见妈妈正被提枪的大兵从隔壁一间小屋子里推了出来,押着朝外走去。岸英站到妈妈面前,口里嚷嚷着:“不去不去,我妈妈是好人,哪也不去!”为首的敌人一把将他拖开,凶狠地说:“好,把你这小共产党也一起带走!”孙嫂赶紧出来阻挡,也被敌人一起抓走。

敌人把三人关进协操坪监狱。杨开慧在狱中受尽了敌人的种种酷刑,但她坚贞不屈。

在狱中关押20天后,1930年11月14日上午,杨开慧被反动派杀害,年幼的岸英哭喊着妈妈,心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杨开慧英勇就义后,经熟人出面说情、作保,毛岸英和孙嫂被释放,但板仓杨宅受到了特务的严密监视。鉴于毛泽东的三个孩子所处的危险境况,党组织决定将他们转移到上海。在周密的安排下,60多岁的杨老太太和20多岁的李崇德舅妈扮着走亲戚的样子,领着岸英三兄弟坐火车前往武汉,而后改乘轮船到达上海。

当时,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和夫人钱希钧在上海搞地下工作,他们亲自把三个孩子安排到上海大同幼稚园,这是我地下党领导的中国互济会办的。1931年4月,因上海地下党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大同幼稚园被解散,岸英兄弟暂时寄养在董健吾家。后因白色恐怖严重,董健吾又去武汉工作,岸英兄弟生活无着落,开始流浪街头。老三毛岸龙在几次迁移中病死(亦说失踪)。岸英、岸青曾在烧饼铺当学徒,挨打挨骂,受尽折磨。逃出店铺后,两人靠卖报纸、拾破烂、拣烟头、帮助推人力车来维持生活。

1936年,上海地下党找到了岸英和岸青,两个流浪儿见到亲人,倾诉着一肚子委屈,伤心地哭了。党组织想尽办法,通过在白区的统战关系,由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学良介绍,乘东北义勇军司令李杜将军去西欧考察的机会,带岸英、岸青和董健吾的儿子董寿琪一同出国 。

1937年初,岸英、岸青来到莫斯科,开始了新的生活,先后在莫斯科郊区的莫尼诺国际第二儿童医院和在伊万诺夫城的国际第一儿童医院等地学习。毛泽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时常眺望西北方,惦念着自己的儿子。1938年,有人从苏联带来了岸英、岸青的照片。毛泽东喜出望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禁不住热泪盈眶,不久,有人要去苏联,毛泽东赶紧书写了一信,托人捎去 。

毛泽东的信件

亲爱的岸英、岸青:

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我的情形还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

祝你们健康、愉快与进步!

毛泽东三月四日

事隔一个月,毛泽东又托人捎信,并随带自己的照片。信的一开头就询问:“早一月给你们的信收到没有?收到了,写点回信给我……”一种盼儿心切,急不可待之情跃然纸上。

从此之后,父子之间“鸿雁传书”,频频往来。

1939年8月26日,毛泽东又有一信:

岸英、岸青二儿:

你们上次信收到了,十分欢喜!

你们近来好否!有进步否?

我还好,也看了一点书,但不多,心里觉得很不满足,不如你们是专门学习的时候。

为你们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老同志买了一批书,寄给你们,不知收到否?来信告我,下次再写。

祝你们发展、向上、愉快!

毛泽东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为了让这些革命的后代学到更多的知识,毛泽东几次托人买书,在戎马倥偬、炮火纷飞的境况下送往苏联。1939年他寄了一批书,遗憾的是中途遗失了。这次他又亲自挑选了21种60本书,既有哲学、经济、历史书,又有古典文学和武侠小说,并注明:“这些书赠给岸英、岸青,并与各小同志共之,由林彪同志转交你们。”

自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悍然向苏联发动闪电战以来,毛岸英十分关心战争的发展。每天,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听广播,然后回到房间里,在世界大地图上作红白标记。

这一时期,毛岸英担任国际儿童院共青团支部书记和伊万诺夫市列宁区团区委委员,为配合战争这个中心任务而开展工作。在战争最艰苦的时刻,1942年5月,他用流利的俄文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青年,我在您领导下的苏联学习了五年。我爱苏联就像爱中国一样,我不能眼看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蹂躏您的领土,我要替千千万万被杀害的苏联人民报仇。我坚决要求上战场,请你一定批准我的请求!”落款写上“谢廖沙”和“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信发出后十天无音讯,他又写了第二、第三封信,都石沉大海。

正当他万般焦急之时,苏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曼努意尔斯基将军来了。毛岸英因同他有过一面之交,就主动缠住他,最后将军同意他进学校学军事。于是,毛岸英先后来到苏雅士官学校快速班,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校学习,并于1943年1月加入全联盟共产党(布)(1947年回国后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军校毕业后,毛岸英获中尉军衔,被任命为坦克连的党代表,参加了苏军的大反攻。千里长驱,英勇击敌,穿越了波兰等好几个东欧国家,在毛岸英回国前夕,斯大林接见了他,送给他一支手枪,作为他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一次最高奖赏。

毛岸青:一生都不能忘记毛岸英

童年

毛岸青是毛泽东和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的二儿子,1923年11月13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东乡板仓。

刚满月的时候,毛泽东奉命离开长沙去上海,准备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后,毛泽东与杨开慧分多聚少。毛岸青4岁那年秋天,在参加完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后,毛泽东秘密把妻子杨开慧、保姆陈玉英和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送到岳父家——长沙板仓杨宅,奉命去发动秋收起义。

直到20年后,毛泽东、毛岸青父子才得以重逢。

毛泽东走后的三年,毛岸青是在母亲杨开慧的身边,住在长沙板仓成长的。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湖南军阀何键捕杀,毛家三兄弟跟随外婆向振熙生活。不久,远在上海的毛泽民来信,让向振熙将孩子送至上海。在周密的安排下,60多岁的向振熙老太太和20多岁的儿媳李崇德扮成走亲戚的样子,领着三兄弟坐火车前往武汉,而后改乘轮船到达上海。

到上海后,毛岸青三兄弟被送到中共地下党办的上海大同幼稚园读书,后因上海地下党遭到严重破坏,大同幼稚园被解散,毛岸英、毛岸青兄弟被寄养在董健吾家,二人饱受生活艰辛之苦。

毛岸英后来回忆那段凄惨生活时说:我除了没偷人东西,没给有钱人当干儿子,别的都跟《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一样。睡马路呀,给人拖地板呀,从垃圾箱里找破烂呀,全干了。上海有个外白渡桥,黄包车拉上去很费力,我跟弟弟岸青就在后面帮着推,推上去人家给几个小钱……

病痛

更不幸的是,在这一时期,毛岸青由于被人殴打,脑部受到伤害,留下了脑震荡的毛病,这几乎影响了他一生。

1936年,在董健吾为首的上海地下党人的帮助下,毛岸英和毛岸青两兄弟乘东北义勇军司令李杜将军去西欧考察的机会,取道法国,然后抵达苏联。

1937年初,两兄弟抵达莫斯科后,先后在莫斯科郊区的莫尼诺国际第二儿童医院和伊万诺夫城的国际第一儿童医院等地学习。这时,毛泽东已率领红军到达陕北,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938年,有人从苏联带来了岸英、岸青的照片,毛泽东喜出望外。不久,有人要去苏联,毛泽东书写了一信,托人捎去:“亲爱的岸英、岸青: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我的情形还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

也是这一年,在苏联的毛泽东第二任妻子贺子珍和毛岸青兄弟联系上,经常照顾二人。

1947年,毛岸青回国,由李富春、蔡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遵照父愿参加了黑龙江克山县土改试点。

1946年7月,脑袋在上海受到的伤害无法根除。

毛泽东的保健医生王鹤滨回忆,有一次,在对毛泽东进行健康探视后要离开,毛拿出一个装得鼓鼓囊囊的大信封,递给了他。

王鹤滨把大信封拿回宿舍,抽出来一看,是毛岸青写给毛泽东的信。信中详细叙述了他的脑子里有一个“小家伙”,他与脑子里的“小家伙”无休无止地纠缠。

此后,毛泽东不得不送毛岸青去苏联治病,“本来不愿意为孩子的病去麻烦苏联政府”,但实在别无良策。

婚姻
  1959年,从苏联治疗归国后的毛岸青到大连南山宾馆休养。其时,毛岸英已经在朝鲜战场牺牲,根据大连市公安局警卫处原处长张世保回忆,毛泽东的亲家母张文秋有意与毛泽东再续亲缘,于是就趁毛岸英妻子刘松林的妹妹邵华(原名张少华)放寒假之机,带其到大连疗养,“多少有些相亲的色彩”。
  不曾想,毛岸青和邵华一见如故,聊得很是投机。此后,二人鸿雁传书频频。毛泽东得知此事后,还特意致信毛岸青:“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极为高兴。仍要听大夫同志和帮助你的其他同志们的意见,好生静养,以求全愈。千万不要性急。你的嫂嫂思齐和她的妹妹少华来看你,她们十分关心你的病情,你应好好接待她们。听说你同少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少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
  后来,按照双方老人的意愿,市委特地为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邵华办理临时转入辽宁师范学院插班学习的手续,一来这里学习比较宽松,二来邵华可以有更多时间和毛岸青在一起。
  1960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毛岸青和邵华的婚礼在大连宾馆会客厅举行。新郎身着蓝色中山装,新娘身穿鹅黄色连衣裙,当两人相拥着走进婚礼大厅时,全体来宾热烈鼓掌。婚礼由中共大连市委第一书记郭述深亲自主持,邵华代表毛岸青讲话。
  1970年,毛岸青和邵华产下一子,毛泽东为其取名“新宇”,即“要如昆仑山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环宇”之意。

业绩永存

翻译业绩永存

辛勤耕耘

毛岸青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默默奉献的一生。毛岸青同志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同他的哥哥毛岸英一起,度过了苦难的童年。1936年,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被我地下党组织送往苏联学习。他先是在共产国际儿童院学习,后考入莫斯科东方语言学院深造。毛岸青在童年时代没有机会上学,到苏联后既要学习俄语,又要补习中文。经过勤奋学习,他娴熟地掌握了俄语,中文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他认真钻研马列著作,为后来从事编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1947年,他回到祖国,被分配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工作。1949年7月,他调到北京,被安排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工作。从此,他开始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而努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毛岸青同志就参与翻译了列宁的《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和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论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把自我批评口号庸俗化》、《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在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等著作。他还参与翻译了苏联学者写的一些政治理论著作和《联共(布)关于青年工作的两个决议》等历史文献。此外,他还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20多篇介绍苏联政治理论和文学的文章。他参与翻译的列宁斯大林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曾经大量发行,广泛传播,成为广大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读著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些著作的翻译和传播对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树立榜样

毛岸青同志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践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树立了榜样,留下了宝贵经验。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项严肃而艰巨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全面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透彻理解原文的含义,真正弄通原著的理论内涵,还要用规范的汉语准确地表达原著的内容。恩格斯说过,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项真正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这项工作要求译者在原意把握、史实考订和语言表达三个层面反复斟酌,反复推敲,决不能有丝毫的随意和疏忽。毛岸青同志正是这样做的。他对党的理论事业有高度负责的精神,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同时又有很高的俄文造诣。他参与翻译的列宁和斯大林著作是高水平、高质量的。这些著作后来稍经修改被收入《列宁全集》和《斯大林文集》。毛岸青同志的翻译经验是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发扬。

翻译业绩永存

我们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工作。党成立之初就着手组织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1938年党中央在延安马列学院成立编译部,专门负责翻译马列著作。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他勉励翻译工作者,“学个唐三藏及鲁迅,实是功德无量的”。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央宣传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和中央俄文编译局相继成立。1953年,经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中央决定将这两个部门合并正式成立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以便有系统有计划地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在我国长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涌现出灿若繁星的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翻译家,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党的理论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毛岸青同志就是建国初期在这条战线做出重要贡献的翻译家,他的业绩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留下了值得铭记的篇章。

纪念活动

2008年11月23日毛泽东次子毛岸青纪念馆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正式开馆,毛岸青之子毛新宇、儿媳刘滨和孙子毛东东参加了开馆仪式,并为毛岸青夫人邵华将军的铜像揭幕。毛岸青纪念馆共设六个展区,不仅展示了毛岸青1947年至1948年在克山县参加土改工作时的情况,也展现了革命家庭的伟大风范。

毛岸青纪念馆举行五周年座谈会 毛新宇致贺电。

毛岸青纪念馆也迎来了五岁生日。2013年11月22日上午毛岸青纪念馆建馆5周年座谈会隆重举行。

五年间,毛岸青纪念馆依托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宣传毛岸青同志1947--1948年在克山县参加土改工作的光辉业绩。毛岸青纪念馆已成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和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纪念馆人的共同努力。

毛岸青纪念馆在克山建立并作为标志性建筑,在文博战线及其它方面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全社会了解克山,了解克山的宝贵资源,以此来建设克山,扩大招商引资力度,走一条绿色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的经济文化之路。

纪念馆交通

毛岸青纪念馆 距碾北(碾子山-北安)公路9公里
公路:克山县西大街 3路公交车克山政府二号院下车即是
铁路:齐北(齐齐哈尔至北安)铁路经过克山

毛岸青纪念馆 距碾北(碾子山-北安)公路9公里

公路:克山县西大街 3路公交车克山政府二号院下车即是

铁路:齐北(齐齐哈尔至北安)铁路经过克山

毛岸青纪念馆

  • 毛岸青纪念馆坐落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西大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69平方米,于2008年10月9日落成,并于11月23日开馆。 纪念馆简介 毛岸青纪念馆共设“苦难童年”、“赴苏砺炼”、“荼火日月”、“光彩人生”、“革命家庭”、“老区精神”六个展区,展示出毛岸青同志1947--1948年在克山县参加土改工作的光辉业绩,及其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同时展现以 完整介绍>>
  • 分享赚钱 :

      龙源网•知识树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9号C座3层C412-9

      (署)网出证(京)字第189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55号 | 京ICP备10216796号-6

      龙源网•知识树

      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西小营村平安路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1号|京ICP备18053758号-1